河西走廊至今仍存的汉长城遗址
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是中原政权为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而构筑的边境防御设施。汉武帝时期,自公元前129年开始,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其中“河西之战”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役。此役迫使匈奴主力离开了曾经赖以生存的最膏腴的河西地区,使河西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河西归汉之初,汉王朝并未立即向河西地区派驻机构和人员。汉武帝大约是希望出使西域的张骞能给他带来东归河西故地的乌孙人,因此在公元前121年尽有河西地区后,近10年间使河西之地虚位以待。公元前115年,第二次奉使西赴乌孙的张骞还汉,并带来了报谢汉朝的乌孙使者,表明了其不归河西故地的态度。紧接着,张骞遣使大夏等国副使也都与其所使国遣使来汉,使国人目睹西域诸国的风采,在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通西域的热潮。汉武帝因此作出了积极向河西地区发展、进而开通西域的决断。前111年,汉遣赵破奴出河西击匈奴残余势力,顺便探听虚实,竟出数千里不见匈奴一人而还。这也许是汉朝在占据河西地区前的一次试探性军事行动。此后,汉便开始在河西地区设郡置县,把河西地区正式纳入了汉朝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