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催婚”又被媒体频频提起。而全国GDP领先地区,广东、江苏等地,平均初婚年龄显著推迟,比如,2017年,江苏人的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为34.3岁,男性为34.1岁,这个初婚年龄真让人咂舌。
我没有找到美国2017年的初婚年龄数据。但是美国统计局2016年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女性的初婚年龄为29.4岁,男性的初婚年龄为30.4岁。虽说江苏不能代表全国,而任何统计数据都不能代表全部,但中国人初婚年龄大幅度延迟,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大幅度提升,这是我们日常生活都能感受到的。
这背后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心态呢?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
延迟的婚姻与更为挑剔的寻找伴侣的条件
婚姻在延迟,通婚半径以及人们用来找对象的时间与成本都在加大。换句话说,人们越来越不再局限于只在老乡、同学、同事中找对象,而通过各种交友联谊活动、兴趣小组、婚姻介绍所、交友软件,认识更多的可能的结婚对象。即便是传统的相亲,相亲数量也大大提高。相亲几十人乃至数百人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的人,不能说不努力,但是也未必就可以保证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的对象。
这种对于寻找过程的重视,背后的心态是对于“伴侣条件”的看重。对方的财力、社会地位、未来发展、样貌情趣,都被拿出来一一考量。与其说人们更看重婚姻,不如说人们更看重未来婚姻可能带来的收益,也担心一旦不能达到最大收益,会因此而丧失掉机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于婚姻的衡量更加看重“缔结”这个过程,由于过度重视而带来的筛选和挑剔,让“找到合适对象”变得很难,从而推迟了平均的初婚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