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哀悼平帝后,王莽乃为君”,提起王莽,在历史上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王莽篡权,外戚乱政,导致战乱不止,民生凋敝,也有的人认为王莽开启新政,挽救岌岌可危的汉朝,一系列超前的措施超越时代限制。
封建社会强调忠君崇孔,因此对王莽的作为嗤之以鼻,将他视作历史的罪人,王莽年少时,父亲与兄长相继去世,王莽跟随叔父生活,王家权倾朝野,家中子弟多数都是王侯,王莽自幼与这些纨绔子弟不同,为人处世十分严谨,对待长辈非常尊敬。
公元前22年,王莽入宫做事,王家独揽朝中大权,凭借在宫里的权势,王莽一路做大,逐渐显露出了野心,汉哀帝死后,王莽趁机篡权,自立为帝开始“新朝”统治。
封建社会,皇帝就是绝对主权,即便皇帝昏庸无能,身为臣子也不能却而代之,毕竟皇帝身份尊贵,不是寻常人可以取而代之,王莽身为臣子以下犯上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古人唾骂的对象,一直到今天,还有人把王莽归到“乱臣贼子”行列。
不过近代以来,为王莽平反的声音越来越多,究竟王莽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真的罪大恶极,又该如何评定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呢?
纵观王莽一生,功过皆有,新朝统治下实行的众多措施,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不过王莽思想过于超前,并不被人认可,封建专制时代,人们的思想都局限在条条框框中,习惯了跪着生活,骨子里充满了奴性,对于权威无条件服从,因此对普通人来说,皇权至高无上,是绝对的统治者。
忠于君王是封建思想的支柱,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核心都是为国尽忠,为君效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即便出现了许多昏庸无道君主,很多人还是愚昧的效忠,只有被压迫到极点以后,百姓心中的反抗情绪无法附加,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为什么一个王朝不能达到永久统治,原因就是如此。
“民心尽失”是推翻统治的首要条件,不过篡夺皇位的人并不能得到所有人认可,王莽就是如此,虽然他取得了统治权,然而却没有得到最重要的人心,因此被当世人认定为乱臣贼子。
王莽是不幸的,现代看来改朝换代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统治者昏庸无能、大权旁落,即便没有王莽也会有别的当权者取而代之,王莽篡权并不是个例,与之同出一辙的曹丕取代汉朝,为什么没有被世人唾骂呢?
如果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分析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东汉末年,各路诸侯争夺天下,曹操趁机控制天子,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多年战乱早已让百姓叫苦不迭,对他们来说,无论谁取得大权,只要能结束这充满纷争的天下,让百姓重归太平就心满意足了。
在百姓眼中,汉室无能只能寻求别的政权,虽然说曹操也是篡权,不过曹操当政期间打下了北方大片地区,地盘都是自己一手争来的,与汉朝并没有什么关系,王莽则不一样,王莽身为外戚集团,所夺权力则是由内部渗透,手段令人不齿,并且汉朝还没有彻底失去人心。
虽然各地都在爆发起义,还是有不少忠臣为国尽忠,人民从心底认可刘姓,这点从后来刘秀重建汉室天下就能看出,起事时使用的称号就是“汉”,这点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可以借助西汉积攒下来的微信。
历史上对王莽的评价莫过于“乱臣贼子”,“奸诈小人”,然而越过这些片面的评价我们却能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王莽,王莽生性善良,孝顺父母,入朝为官以后经常关心百姓生活,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一些列举措让他在民间积攒下了很好的声誉,不过也有的人认为王莽是在拉拢人心,一切都是假象。
时隔上千年,我们无法得知事实真相,要说是手段也是政治需要,毕竟历史是由封建社会统治者书写,没有人想看到下一个王莽出现,因此只能给予抨击,王莽父亲早逝,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与之相比,他的表兄弟们各个锦衣玉食,王莽对此并不羡慕,反而磨炼了自己的隐忍性格,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为了充实自己,王莽外出求学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艰苦的生活没有打倒王莽,反而让他养成了尊卑有序的观念,24岁时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借助王家权势,王莽在朝中赢得了许多大臣们的支持。
王莽的发家史靠的就是人脉,功成名就以后,王莽依旧十分节俭,多余的钱财都散给门客,或许这是他收买人心的手段,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取得了好结果,王莽当政期间从不偏袒贵族,儿子杀死婢女以后,王莽大义灭亲逼着儿子自杀。
不过王莽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因为一些原因,无论他做什么都被视作博取信任,为了仕途铺路,真正了解以后,王莽绝不向历史上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奸恶之人,纵然有“篡位”嫌疑,还是应该公平地看待王莽的一生。
王莽上位以后推行新政,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推行土地、货币以及商业改革,不过改革过于急躁,不切实际,违背了现实规律,引起社会反对,平心而论,以古代君主的“正统”观念来看,王莽篡位是奸臣,然而现代社会认定王莽是历史上首位改革家,从他的身上也能看出,改革一定得结合实际情况,不然只能带来无法承担的后果。
参考资料:
【《汉书》、《新论》、《王莽改制》】